論農耕文化的社會影響
中國農耕文化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社會文明,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,它貫穿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始終。

幾千年來,中國農耕文化不僅影響著歷朝歷代中國人,而且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。中國幾千年的生產、生活形成的連綿不斷的農耕文化,不僅使我國解決了溫飽問題,物質生活不斷豐富,生活質量不斷提高,而且鑄就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,使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倒;鑄就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理念,使中華文明屢遭浩劫而不衰;孕育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,使我國更早選擇了可持續的發展之路;鑄就了形式多樣的民俗文化,使人民的生活豐富多彩。更難能可貴的是,中國農耕文化特別強調和諧理念,追求人與自然關系的天人合一,人與人關系的以和為貴,追求小康與大同的遠景目標。作為中國傳統倫理和道德規范,和諧理念塑造了先民的價值取向、行為規范,維系了社會的穩定,支撐了中華民族不斷走向科學、和諧、健康發展之路。這一理念,在今天樹立全面、協調、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中仍具有重要價值,必將對經濟社會發展,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。特別是和諧理念反映在“三農”工作上,集中體現在“形成經濟社會一體化新格局”的根本要求上,體現在“多予、少取、放活”和“以城帶鄉、以工補農”的指導方針上。必將對我們推動“三農”科學發展產生深刻影響。
|